十二五”环保产业挑战与机遇解析
更新时间:2011-04-01 浏览次数:1913
文章导读:污染治理正在从局部向全面、从单一到复合、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过程中,这同样是一个技术回归的过程,即技术、人才、专业化水平赢得充分重视。技术会在市场竞争、企业比拼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有多少企业拥有原创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储备,在人才、专业化管理水平、信息化等新技术应用方面真正下功夫?有多少企业老总能从商业周旋中脱身进行自我学习提升,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全局思考?
●抓新求快依然是民营环保企业获得收益回报的优选策略。在技术上保持*性、高技术条件下的低成本优势,应该成为很多环保企业寻求转变的立足点。
20余载拼搏,几经起落,北京晓清环保集团总韩小清在如今发展势头良好的情况下选择重新出发。从去年起积极引入风投资本,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他向日前参加第四届中国环境投资大会的同行们解释他的急切:“我还可以拼10年,而这10年可能是环保产业真正的机会。”
在“十二五”即将到来的时候,环保产业被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各界都在期待这一“地位”变化带来的政策支持和需求爆发,业界称之为环保产业迟来的“黄金10年”。明晰的国家战略意愿让业内企业家信心十足,让各方资本蠢蠢欲动。但前来参会的众多企业家代表也十分清醒,环保产业在迎来机遇的同时,其面临的市场需求、角色定位、生存环境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谁能为新的需求、变化做好准备,谁才能真正抓住机遇,获得长远的发展。
产业篇能否适应新定位、新角色?
机遇: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环保产业从环境管理的支撑产业进入国民经济主序列。
挑战:环保产业作为供应端,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对称不匹配,不适应国家对污染治理、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要求。
3月19日上午9点,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环境投资联盟等联合主办的第四届环境投资大会尚未正式开始,报告厅里已人声鼎沸。环保企业家、咨询公司、证券公司、风投合伙人、日本企业中方代表等各路人马热烈寒暄。无论是打拼了20多年的环保“老兵”,还是发展三五年的“新面孔”,言谈间,大家对未来都难掩兴奋。
顶着朝阳产业的头衔却一直发展迟缓,环保产业业界非常看重此次国家对环保产业的新定位。“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它从环境管理的支撑产业进入国民经济主序列之中,这个变化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中国环境投资联盟理事长王世汶指出。
当前,各地政府越来越面临资源环境硬约束与经济增长持续动力不足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资源环境问题事关经济、民生与社会稳定,地方政府代表公众的环境利益诉求日益明确,相关的污染治理、环境修复需求不断扩大,急需产业的切实支持。另一方面,在当前倚重投资拉动增长且投资渠道日渐有限的情况下,环境投资成为地方政府能够维持投资强度且减少负面效应的*投资路径选择之一。“这样一个一箭双雕、一举两得的产业,对它未来的发展可以有充分的想象。”王世汶信心十足。
但他的忧虑同样明显:“面对这样的产业政策环境,我们环保产业本身,作为供给方,是否能适应这样的市场需求?”这值得所有环保企业不断自我追问。
“小、散、弱”,在发展30多年后,环保产业“体质”依然虚弱。尽管企业数量、从业人员都在不断增长,但企业平均规模、利润、人均产值却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在一些产业聚集地甚至常年充斥着作坊式的小企业。弱小的企业再多也不能使产业变得强大。
“1/3能运行,1/3马马虎虎,1/3压根儿不能用,”曾经一项关于建成城市治污设施的调查令人震惊。出于各种原因,花了钱买了设备建了工程,却没有发挥应有的治理效用。事实上,环保产业未能实现既定的有效产出,这导致大量的环境投资失效或者效率不高。
王世汶指出,环保企业的整体形象和营商环境差更加令人忧虑。低水平、非理性、不正当竞争非常普遍且严重,地方保护主义和“国进民退”使得市场分割严重。企业小,利润低,竞争环境差,没有能力和意愿进行科研创新自主研发,技术抄袭,恶意挖角等成为业内常态。
诸多因素都导致尽管环保市场需求一直在扩大,但环保企业的成长、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王世汶甚至直言不讳,环保产业作为供应端,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对称不匹配,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对污染治理环境质量改善的需求。
- (上一篇):日本检测出鱼类体内放射性物质超标
- (下一篇):个人剂量仪/便携式辐射监测仪/γ及X射线计量仪